close

黃武雄教授在「學校在窗外」裡問:

「孩子為什麼去學校?」

「與世界互動或連結」,更進一步說是為了「打開經驗世界與發展抽象能力」以便與世界「真實的連結」。

台北學當初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歷史是文明之舞,地理則為文明的舞台」,真實的知識是整體性的,是不可分割斷裂來看待的。地理即是歷史的舞台,文學與自然也柔和在其中。所以這門課,我們決定以台北這個「大舞台」作為孩子經驗知識與真實世界,抽象能力與生活知識連結的脈絡橋接,將讀本文獻上冰冷的知識透過現場走讀,對話與探究,化身為知識系統的重組行動。

第一個階段由「鳥目台北」認識台北的自然環境,地質演變與地理環境之後,我們進入了「社會台北」。第一站孩子們挑戰的是台北的第一門~北門。

 

  北門任務

  北門捷運站就是我的上課教室

  

  認真記錄文獻介紹

  

  台北城畫像

  鐵道部

誰是高石組?  

  

 

從前兩週在課室內的台北建城始末,到上一週開始的捷運北門站,從一個博物館的角度開啟孩子在現場的走讀。資料閱覽與紀錄,現場採取的文獻,導覽手冊與同學一任務進行的導覽練習與手作摺頁。回來後再從書籍與網路資料進行驗證,關鍵字的定錨,再搜尋。一整個煩瑣,卻是孩子培養自主能力非常重要的工具與時刻。

此時,可以看見有心的孩子,早早預約了個別指導或諮詢時間,進行功課的理解與討論,看他們專注地進行功課,當老師的心甚寬慰。

   認真進行出門前的資料整理

           製作導覽摺頁

北門附近的重要景點除了北門之外還有鐵道部,撫臺街洋樓,布政使司衙門,巡撫衙門(兩者都在現在的中山堂),菊元百貨~等。朝代跨越了清朝與日治時期。因此一邊走一邊讀,部署了台灣的近代史,同時需要交代牡丹社事件之後的台灣歷史脈絡。一段一段的帶著孩子將經驗知識與書本文獻知識搭起鷹架。

所幸,這些年台灣各地政府文化局或是民間都非常注意文物的保存與教育的傳承。因此這幾年的台北學都很幸運的光臨文化局為人們所建立的相關「博物館」空間或是文物保存的努力。在里山步道與自然環境的保育也與民間團體如荒野保護協會或千里步道協會合作,將台北的里山保留下來。這對於我們這樣以體驗教育作為學習主體的教育機構,真的是非常友善而方便的舉措。

或許,過一兩年,我應該將這些課程做一些整理,好好寫一本書,讓更多的老師願意帶孩子到真實的現場上課,同時發展合宜的教案或學習工具,造福更多的孩子。

   現場走讀與導覽任務準備

                           撫臺街洋樓                      美食任務:胡椒餅與雪王冰淇淋

arrow
arrow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