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博物館


第一學季,經歷過了台北學第一階段「鳥目台北」的洗禮認識台北的自然環境、地質演變與地理環境之後,我們進入了「文史台北」。第二學季台北學課堂的孩子們開始展開「進城」的準備。透過先前佈下的「功課」和「暗樁」,預設要讓孩子練習以手上的工具,地圖與文獻資料,找到在台北車站附近的北門及周邊的古蹟群。孩子很快地認領任務分組,有人查地圖、有人查古蹟、有人練習導覽、有人設計導覽摺頁...然後我們就浩浩蕩蕩搭著捷運出門走讀台北了。

   

 

黃武雄教授在「學校在窗外」裡問:

「孩子為什麼去學校?」

為了「與世界互動或連結」,更進一步說是為了「打開經驗世界與發展抽象能力」以便與世界「真實的連結」。


台北學課程設計的初衷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歷史是文明之舞,地理則為文明的舞台」,真實的知識是整體性的,是不可分割斷裂來看待的。地理即是歷史的舞台,文學與自然也柔和在其中。所以這門課,我們決定以台北這個「大舞台」作為孩子經驗知識與真實世界,抽象能力與生活知識連結的脈絡橋接,將讀本文獻上冰冷的知識透過現場走讀,對話與探究,化身為知識系統的重組行動。


繼上學季在課室內的台北建城始末文本導讀,到十二月開始的捷運北門站\北門廣場走讀,我們呼應臺北市的「無圍牆博物館」理念,從一個博物館的角度開啟孩子在現場的走讀,讓整個城市都成為我們的上課教室。資料閱覽與紀錄,現場採取的文獻,導覽手冊與同學依任務進行的導覽練習與手作摺頁。回來後再從書籍與網路資料進行驗證,關鍵字的定錨,再搜尋。一整個煩瑣,卻是孩子培養自主能力非常重要的工具與時刻。

  

#給孩子工具他就能自己飛起來


一路上老師擔任協作者的角色,讓孩子盡情發揮,就算走錯路,只要沒有安全顧慮,我們就樂於讓孩子自己"主導",自己規劃。今日的指揮官發揮很好的合作協調功能,真的超棒的。


如果您走進台北市政府的一樓,您一定會看見「沈葆楨廳」與「劉銘傳廳」以表彰兩位對台有建設之人的功績。然而,若從不同的族群角色來觀看,我相信會有不一樣的觀點。


這是我們帶孩子[進城]的原因之一。我們想要孩子認識這塊孕育他們成長的土地,看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在這個時空劇場裡的「演譯」與「生活」。了解一下,清朝在大航海時代的脈動下如何面對遠親近鄰的挑戰。各國的「海賊王」們又是如何進入這塊土地上與我們的「祖靈」們互動。


進城的第一站,我們選擇了臺北城最重要的城門~北門(承恩門),作為我們進城的第一站。


昔時北闕觀江水,日暮桅帆映遠山。


作為台北城最重要的「官道」,可以從北門遠眺淡水河與七星山。從前的劉銘傳也是從這個官道進入台北城的撫台衙門。今日特別讓孩子們走一趟北門,看一看為何它是「巖疆鎖鑰」。透過孩子的眼,看一看北門延伸出去的「撫台街」到底有多近?說一說西仔反的清法戰爭,也說一說死於任內的台北府知府陳星聚的故事(他當時已六旬高齡仍親自督戰,擊退法軍,保臺有功。1885年,於中法戰爭和議後不久,於臺北府知府任內去世)。


進城是台北學的一個重要關卡,接下來,孩子要開始練基本功了。走讀不是只有走,更要讀。行萬里路更要讀萬卷書。師父已領您進門,孩子,接下來就請您認真修習了。這一路的風景,是台北城的美麗與哀愁。更是師父最愛的橋段,希望您也會認識台北,愛上台北,你們的故鄉。


小光校長台北學陪走讀的叨叨絮語     2022/1/14

   

                 

   

           

#台北學

#體驗學習

#文史走讀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博物館

#無圍牆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實光 的頭像
    小實光

    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