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校長

 

一早我們進入另一所公立小學。位於德國Hungen.是一所Jenaplanschule。(這是一所公立學校,但學校的經營是以Jenaplan為核心進行學校教育的建置)

耶拿教育(Jenaplan)是德國教育家Peter Petersen(1884-1952)於1923年於德國耶拿大學擔任教授期間,在他所管理的耶拿附屬學校中進行的教育改革計畫,也是對應當時教育環境將所有孩童都當成罐頭,用固定的教材填鴨出「一樣」的人才,有所不滿而衍生出的教育改革計劃,在歐洲有近百年的歷史。

Petersen的教育觀,翻轉了當時教育以老師為主體,上對下施教、灌輸的方式。展開以學習者為主體,以孩子為起點,出發去探索自我,探索這個自我立足的世界。

  

   

五月的德國,氣溫仍然是可以凍的讓人哆嗦的季節。下車後一別於車內的溫暖,冷空氣立刻讓我們昏沈的腦袋清醒過來。一進入這所學校,有著和前一所學校一樣的「中央」區。可以看見孩子們安靜地坐在自己的角落,閒適的寫著作業,閱讀或是放空。不一會,見他們紛紛走進教室。校長過來和我們打招呼,說明一下待會的安排與注意事項。校長幫我們分成四組,進入不同的教室觀課。以下分成幾個面向來觀察:

文章標籤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訪的第一個學校,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許多設計,無論在硬體上或是軟體上,充分的展現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而這與我們在台灣多年來操作的課程,十分相像。再一次帶著被鼓舞與印證的心情進入這個校園。

德國的小學學制是四年制。今日參訪的這學校很特別,雖說是公立小學,但他的課程自有其精彩處。之所以說似曾相似是因為這個學校的很多舉措,非常的有「實驗」的味道。

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鼓勵學生彼此合作而不是競爭。鼓勵教師進行跨領域,跨年級的合作。

看到這些目標,是否感覺和台灣實驗教育現場標示的精神雷同。(甚至在十二年一貫的課綱精神中也可以找到如是的影子)

 

一早進入這個學校,第一時段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主要的學習科目是「工具學科」:德語和數學。在德國,地方政府很清楚的標示出學生在一到四年級應該學會的「能力」與「目標」。所以在進校門的不遠處公告欄上就掛著「語文」與「數學」的學習目標(學習地圖)。我們可以由這個圖表很清楚地看見孩子在這個階段所必須學會的能力。 

    

文章標籤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爸爸媽媽晚安:

                星期五的台北學,我知道大部分的孩子都沒寫完。

                原因是題目太多?對於申論題的寫作不熟?對於這樣的考試型態還在適應?組織答題及尋找資料的時間分配不當?....

                其實作為老師,在一旁看著他們拼了兩個小時,努力的找資料,燒腦袋,互助支援,或是卡關時沒有放棄(一個都沒有放棄)的精神。其實很感動~

                 每一個題目我都預設了不同的學習目標與任務在其間。前兩題測驗摘錄資料與找書(查電腦)的能力。當然平日有認真上課的人可能會想起自己的筆記裡有,第三題是一篇博士論文的摘錄。第四題測的是創造力與統整學習的能力~但是,我沒告知他們事先準備筆記。連什麼時候考?考試範圍都沒特別說,目的在「平日的準備與認真否?」況且openbook最重要的是測驗「帶著走的能力」。

 

 

 

文章標籤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驗教育促成典範的轉移


其實,大多數夥伴一開始投身實驗教育,並沒有想太多。單純的是想要孩子有不一樣的教育機會,有選擇教育方式的機會。然後,就勇敢地和一般公校的慣習教育說拜拜!


初期,走出體制的夥伴(家長、孩子),大多很勇敢的承接著社會異樣的眼光,獨立找資源照顧孩子的成長。不像現在很多家長知道,若孩子不適合(也可能是家長不適合),我們也可以找到一條蹊徑,陪著孩子長大,成為他自己生命的設計師。很多家長,在孩子入小學前、入小學後都可以朗朗上口,我們要一起共學、或者是孩子可以自學。這其實要歸功於許多實驗教育前輩的努力與堅持,才能讓臺灣的實驗教育可以有如今的蓬勃發展。綜觀整個亞洲、甚或是歐洲,台灣的實驗教育百家爭鳴,動能十足。我們嘗試從現代主義的齊一、工廠場式的學科思維,開始進入後現代強調差異、個別化的教育模式。


教育典範由「不讓任一個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 Act)開始轉向「讓每一個孩子成功」(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這樣的典範轉移可以在許多的自學家庭、實驗教育現場獲得驗證。當然這樣的典範轉移也慢慢地滲入一般慣習教育的公校。君不見,臺灣各地地方政府也都會推出若干指標型的「實驗教育學校」,每每推出就立即額滿,可見社會氛圍也開始反思過往績效型態式的學校教育。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師炸了?!
 
是的,今天我們的廚藝科學家,要來探究「炸」這個廚藝背後的科學原理。
「老師馬鈴薯要炸多久?」
「我不知道」
「老師,油溫要設定幾度?」
文章標籤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學第二階段:進城

臺北城西門、小南門周邊景點踏查

 

疫情下的生活,要安排外出走讀的臺北學課程,需要諸多思考。因此課程內容的前後順序也必須依著疫情的狀態做前後的調整。疫情嚴峻時,以室內課為主,進行文獻閱讀、影片剪輯、文案書寫練習為主。可以出門的日子,把握機會先安排現場踏查。因此儘管遇到下雨天,也要把握可以出門走讀的吉光片羽。儘管孩子還沒備好踏查前的文獻閱讀與導覽摺頁製作。

 

#景點的地標建築,透露著歷史的線索

「老師,西門紅樓是新起街市場,但他的建築外觀很像台大醫院的樣子」

「你的觀察很仔細喲!」

文章標籤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師,我要放多少水到燒杯裡?」
「老師,我的小蘇打放好了,那然後呢?」
「老師,我的燒瓶是不是要架在鐵架上?那要加酚酞指示劑嗎?加在那一瓶?」
「老師,.......老師,......」
文章標籤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78 #自主課 #生涯探索

今天帶中學部的小孩們探索自己的特質、認識不同的職業。

首先分成兩組,一組進行抽卡牌篩選的活動,輪流抽卡、棄卡、交換卡,讓手上維持五張卡牌,最後再篩選出三張自己最想要的職業,記錄下來。

另一組則在便利貼上寫下自己的同學可能屬於哪一種人格特質,然後貼在白板上。

過程中,我觀察到幾個很有趣的現象:

1.有小孩目標很明確,手上的卡牌幾乎都同一種顏色,抽到同一種顏色的卡牌就陷入了選擇困難⋯⋯

2.有小孩一開始就陷入選擇困難,因為不知道要選什麼,最後選了自己所知道或接觸過的職業。

3.有小孩自己所選擇的特質和同學眼中的特質不太一樣,有新的發現!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菜市場上一堂科學課
蝦毀~老師今天要帶大家去菜市場上科學課?
係底,你沒聽錯~
我們這幾週都要利用菜市場來上課。
小時候很喜歡和媽媽逛市場,每次在市場東買西逛都會得到許多好處。
文章標籤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博物館


第一學季,經歷過了台北學第一階段「鳥目台北」的洗禮認識台北的自然環境、地質演變與地理環境之後,我們進入了「文史台北」。第二學季台北學課堂的孩子們開始展開「進城」的準備。透過先前佈下的「功課」和「暗樁」,預設要讓孩子練習以手上的工具,地圖與文獻資料,找到在台北車站附近的北門及周邊的古蹟群。孩子很快地認領任務分組,有人查地圖、有人查古蹟、有人練習導覽、有人設計導覽摺頁...然後我們就浩浩蕩蕩搭著捷運出門走讀台北了。

   

 

黃武雄教授在「學校在窗外」裡問: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