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訪的第一個學校,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許多設計,無論在硬體上或是軟體上,充分的展現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而這與我們在台灣多年來操作的課程,十分相像。再一次帶著被鼓舞與印證的心情進入這個校園。

德國的小學學制是四年制。今日參訪的這學校很特別,雖說是公立小學,但他的課程自有其精彩處。之所以說似曾相似是因為這個學校的很多舉措,非常的有「實驗」的味道。

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鼓勵學生彼此合作而不是競爭。鼓勵教師進行跨領域,跨年級的合作。

看到這些目標,是否感覺和台灣實驗教育現場標示的精神雷同。(甚至在十二年一貫的課綱精神中也可以找到如是的影子)

 

一早進入這個學校,第一時段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主要的學習科目是「工具學科」:德語和數學。在德國,地方政府很清楚的標示出學生在一到四年級應該學會的「能力」與「目標」。所以在進校門的不遠處公告欄上就掛著「語文」與「數學」的學習目標(學習地圖)。我們可以由這個圖表很清楚地看見孩子在這個階段所必須學會的能力。 

    

     學習指標

第一個階段的「晨圈」,整個教室都處於一個寧靜的狀態。孩子們各自進行著自己的學習任務。我進入的教室是一個12為主的混齡教室。孩子有的在寫數學作業,有的在做語文作業。教室裡幾乎是「無聲」的狀態。在孩子進入各自任務之前,老師先把孩子集合起來,聽聽孩子在假日時都做了什麼?(在教室的其中一角落圍成一個圈)但不會強迫每一個孩子都要分享,孩子準備好了才開始敘說。這一班是一個男老師,他語調輕緩的和每一個孩子對話,專注地傾聽孩子的「經歷」,然後他結構地將孩子的話語重組後再一次地與孩子們分享。

   晨圈

       

第一個時段結束後,全校集合在中央區,(大孩子協助將中央區的桌椅搬到角落,一早進入學校看見這個桌椅,起初還不知用途,後來知道是自主學習時的使用桌椅)進行律動讓身體的細胞從靜態學習轉換為有氧動態呼吸,讓孩子進行腦袋與氣氛的轉換,然後才進入第二堂課,進行數學,語文(德語)的學習,孩子每天都必須要有「聽說讀寫」的基本練習,然後才進入自己的興趣主題進行專題學習(可以個人,也可以團體),依孩子自己的「選擇」進行。

   

        律動時間

學校老師在介紹學校的「工具學科」時清楚展現出地方當局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圖像。(有一個系統的架構),讓家長,教師,孩子都清楚自己的學習目標。

整個看起來,這個學校很有「實驗小學的味道」,但別忘了,它就是一所德國的「公立小學」。老師的角色十分吃重,他必須了解孩子,懂孩子。

他必須像個PM一樣,懂的擔任教練,利用環境形塑班級經營的氛圍,進行備課。 因為有許多個別化的學習任務在進行,所以老師需要預備很多的教學材料。所以可以看見學校有一個大的教具室,孩子除了基礎的工具學科外,還可以利用這些教具進行個別化的學習。

以數學來說,大概念單元每個孩子都一樣會學到(因為很基本),每個孩子可以依照自己的學習速度進行學習,任務單不同。甚至考試也可以做到差異化。這與小實光目前推動的一生一試卷一樣。孩子的能力與學習速度不同,我們尊重這樣的差異化。但可透過不同的佈題,看見孩子的真實學習樣貌。 

      中央區    廚藝教室    圖書室

     德國版的「日星鑄字行」

   

                木工課製作「昆蟲旅館」 

  

        中午體驗德國孩子的午膳   雙邊校長的相見歡

arrow
arrow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