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師,我要放多少水到燒杯裡?」
「老師,我的小蘇打放好了,那然後呢?」
「老師,我的燒瓶是不是要架在鐵架上?那要加酚酞指示劑嗎?加在那一瓶?」
「老師,.......老師,......」
如是的場景相信很多老師、家長都聽過、看過。這是我們在學校裡或是職場裡最常看見的畫面。甚至本校的實驗室!很多孩子一開始學習「做」實驗,其實也是依樣畫葫,老師說一動,孩子做一動。是的,一開始很多孩子確實是從「模仿學習」開始認識如何「做實驗」。也有很多孩子是「害怕」失敗或是怕「犯錯」會「被罵」,所以嘗試前,先「小心求問」,再「謹慎操作」。
  
這在一片講求「學生中心」的實驗教育學校,好像蠻違背的?
但是,什麼是「學生中心」的學習策略?什麼又是「教師中心」的學習模式?
對我來說,沒有一種模式是適合所有的學習者。每一個教育哲學背後都有它的時代脈絡,想要解決那個時代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以這堂課來說(科學Maker),我們想要孩子建立探究實作的能力,同時發展一些科學素養。在國中小階段,我們藉由實物操作,引導孩子發展全感官搜尋引擎,並透過實作課程滿足孩子身心發展的需求。過程中建立孩子從創發到實踐的MAKER習慣,同時協助孩子發展問問題與思考邏輯。
在課程的設計與發展上,教師需要有很清楚的學科學理知識(content knowledge,CK),同時也必須要有「教學」「學習」的專業知能(pedagogical knowledge, PK),這個部分,我覺得非常的「教師中心」。老師必須「愛上」他的「學習」,成為一個好的「學習者」,知道如何學習?然後才能融合CK與PK,成為一個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學習者(教學者),之後才能轉化成為好「教練」。這些是從教師本位思考的教師專業,當然從教師中心思考。但不表示我們就不需要注重學習者的狀況。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學習起點與學習工具、方法,學習時的角色、敏感期與學習資源的佈建等。
因此,每一次的課程設計與發展,我們都會考慮這些因素。同時也為後續的學習評鑑預作鋪陳。為孩子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做系統化的思考。在學習內容的鋪陳,依著認知發展,以主體的方式帶著孩子探索、體驗、實作與探究。但保留孩子的思考與創意,透過對話、討論與思辨,讓孩子從這些主題裡去挖掘探究的方法與實作的能力,學習統整與分析,學習提問與解決問題。
「學生中心」與「教師中心」不在是二元對立的觀點。回到「因材施教」,回到學習者的本身,回到知識學習的本質。「還學於生」。
   
  
   

以我們的實驗室為例,對初進教室的學生,我們已主題式的實驗操作課程帶領孩子慢慢認識實驗室的器材、認識工具,然後以幾個經典實驗帶著孩子操作。同時,帶孩子認識實驗的規劃與設計、如何觀察、紀錄?如何分析資料?去那裡找文獻、參考資料?從「仿作」到開始練習調整變因,再到願意自己嘗試實驗。然後我們開始帶著他們設計自己的跑檯實驗。過程中你可以看見孩子從「教師中心」設計的課程實作,慢慢朝向以「學習者中心」的「學習者」思維。
這時,您會聽見:
「老師,我把碳酸鈣換成小蘇打是否也會有一樣的結果?」
「老師,紅藜長高後,我應該也要把燈架抬高,這樣才能繼續提供足夠的光線」
「老師,假日我們無法澆水,所以我們是否應該設計一個自動澆水設施?」
「老師,這堂實驗課我想嘗試不同種類的香草植物是否有比較高的抗氧化力效果」
是的,這堂課我們「還」給學生了。
我們讓學習的角色與主導權回到孩子身上了。
每一屆的學生,我們都很期待他們開始「跑檯」,雖然一開始常常會「二二六六」,常常失敗。但一旦開始跑檯後,你可以看見孩子身上的那種學習動能與「我能感」的啟動。

這一季的科學Maker,我們的大主題是「化學」。我們先從氣體實驗開始,帶著孩子認識「氣體收集」實驗。目的之一是讓孩子學習實驗室器材的使用,認識氧氣、二氧化碳、氫氣的收集方式,認識排水集氣法、向上集氣法的原理與操作方式。然後是水溶液、酸鹼變色、氧化還原與有機化學~等。
我們給孩子一條魚(帶孩子看見各式實驗),同時透過跑檯的設計,讓孩子從這些工具使用、方法論與分項主題去學習實驗應用與專案實作的練習(同時讓他們學會抓魚)。
一間實驗室,進行著不同的實驗,甚至同一小組還切分兩個小實驗。讓孩子同時是實驗的發起者,也透過跑檯,到各檯去學習不同的實驗。老師成為一個協作的教練,同時學生們也是。大家都在「教學相長」。既是「學者」也是「學習者」。(學者同時賦予雙重意義),整個教師,成了一個「親師共作的學習共同體」。

在氣體收集實驗中,原來的實驗室以化學藥劑為主的藥材。我將它改為生活中(菜市場)常見的蔬果,讓孩子認識生活中就有許多的催化劑(酵素)可以運用。但是否可以真的產生足量的催化功能,或是有良好的效能則是要由孩子們親自實驗來「發現」。
過程中就會聽到:
「老師,如果紅蘿蔔可以當催化劑,那白蘿蔔可以嗎?我想試試!」
「山藥可以嗎?鳳梨咧,聽說它有很多酵素!」
「不對,增加雙氧水的量才能加快氧氣產生的速度,與紅蘿蔔、白蘿蔔無關!」
大多數時間,我也不會知道每一個答案,所以就來當「學生」,和他們一起加入實驗設計、推論與實作。一起探究,成為「流言追追追」的終結者。
這一季和他們一起玩蝶豆花、紅鳳菜酸鹼實驗、一起捏麵糰做導電實驗、一起做滅火器、做牙膏、一起跑檯。一起回到當「學者」的初心,保持探究知識的熱情,真好~
小光校長的課堂紀實 2021.冬
arrow
arrow

    小實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