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廷軒老師
昨天是中學季的開學日,經過秋假跟夥伴們一起討論出想跟孩子們對話的議題後,昨天就集合全校想讓議題回到孩子自身去思考。
我負責帶孩子們討論的議題是「各班放學的狀況」,先讓孩子們六到七人分成一組,其中一定要有一個六年級或七年級的學長姐,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討論更有效進行,搭配「六頂思考帽」的思考方式,讓孩子學會站在不同角度想這件事情。藍色帽子都是由各組年紀最大的孩子擔任,他們要負責控制大局、帶領討論,接著由白色帽子說出每天放學看到的現象,再來換紅色帽子說出自己對於這個現象的想法,黃色帽子則要提出正面的建議,綠色則要以創意面來補充建議,黑色帽子在聽完建議後必須想一想這樣做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最後由藍色帽子帶領大家凝聚共識,做出結論。
其實在帶這個討論法之前有些許緊張,因為全校打散做討論是全新的嘗試,因此刻意把步驟拆的很細、說得很清楚,不過在各組聽他們討論時,就覺得好感動呀!我們的孩子是能做到的,大的孩子會引導小的孩子,小的孩子也不會因自己年紀小而在旁發呆,反而是積極想辦法,讓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
最後各組的大孩子上台說出他們討論的結果時,聽到以下很不賴的想法:
「可以各班統一放學集合時間,然後看哪個年級最快排好就先下樓。」
「我們覺得可以搭配音量表,讓各班在放學時也能提醒自己輕聲,不會互相干擾。」
「我們覺得可以做標語,讓大家可以透過標語互相提醒輕聲。」
「我們覺得可以在放學時排路隊,課後班的、社團課的、家長接的...就分別到不同教室」
「我們覺得可以有導護制度,樓上由學生來擔任,協助排隊放學的人安靜,樓下則有老師在帶。」
多好的建議,孩子們都是認真思考後給出的答案。台下的認真和反饋也讓我心裡澎湃滿點,或贊同、或疑惑,都是代表這群孩子有認真的聽並且把這件事情看作是重要的,最後忍不住稱讚了孩子們,看著一些孩子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就覺得真滿足。
我們相信孩子小,思考也許不夠全面,但是我一直很認同一句話:「能夠解決問題的人,都是跟問題相處最久的人。」,我真的相信,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從師對生單一的布達中發生,但是它會從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和對話中長出來。期許有一天,孩子不用戴上六頂顏色不同的帽子,而是他的腦袋裡自然知道每件事情都可以從不同觀點來處理。
放學後看見提出要有導護學長這個方案的大學長坐在門口等大家排隊,等大家都走了他才離開。而課後班的孩子來找我做勾勾表,中午還聽到六年級大女孩跟我說要做音量表的海報。
這個起點,我覺得滿美的。
「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做,我會了解。」這是為什麼我們選擇花上一整天來讓孩子自己討論出解方而不直接給予規範的原因🔆
本文由「軒的芥菜種實光」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充滿對話與思考的開學日》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58114975562808&id=108836177157355